历史建筑
延续着一座城市的文脉
承载着城市记忆
(资料图)
因漕运而兴的松江
历史建筑林立
无声地向往来游人诉说着
这座历史人文名城的过往
如何让历史建筑传承
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如何在城市更新的大环境下
保留历史建筑风貌?
近年来,松江秉持“可进入、可触摸、可感知”原则,推进文物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泗泾下塘古镇、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一座座老宅被唤醒,实现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双赢,以仓城、府城、泗泾历史文化风貌区为核心的“文博之府”日趋成熟。
宝伦堂修缮中
匠心修缮,保留历史记忆
“修旧如旧”是历史建筑修缮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但怎么修、如何修才能让建筑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符合当代城市更新的脚步?对此,泗泾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相关人员给出的答案是:匠心。
位于泗泾镇开江中路368号的“宝伦堂”(俗称“汪家厅”),经文物专家考证为清代中期建筑,2013年被确定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泗泾镇启动宝伦堂修缮工作。
“古宅修缮与普通房屋修缮很大的不同是需要还原建筑原有风骨。”泗泾镇保护与更新利用管委会工作人员王继波介绍,在古宅修缮前,团队查阅各类记载、文献、照片等历史考证资料,以期建筑能够符合旧时样貌。“这里每一样大木作我们都选用了和原木料相同的材质,并在修缮过程中根据其作用和特质采取了不同的技法。”王继波透露,为还原建筑中泗泾当地独有的哺鸡脊长尾造型,他认真追溯了泗泾沿街周边上百栋建筑,考证出符合的造型并自行作坯烧制。现场根据严谨的考据和施工方案不断完善,让宝伦堂得以重新焕发出旧时光彩。
宝伦堂修缮后
历史建筑保护维修除了需要应用传统工艺,也需要借助现代工艺。王继波告诉记者,在宝伦堂的屋面施工过程中,团队为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在严格遵从传统工艺对望砖、瓦片进行恢复的同时,也引入了现代化工艺的做法。“卷材铺贴必须‘平、实、光’,这样才能在屋面恢复后让外观几近隐蔽,并且大大提高防水效果,延长质保期。”王继波说。
据悉,松江总共有303处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近些年文物修缮投入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全区共修缮各级不可移动文物80余处,2019年至今,全区文物修缮包括各级财政资金在内总投入约3亿元。“一座城市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其人文底蕴和历史文脉。作为传承历史,留存记忆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历史建筑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一旦毁掉再无重来可能。因此,我们才会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修缮松江现存的历史建筑,保留这座城市真正的记忆。”松江区文管所所长张峰介绍,我区正在进行修缮的有周氏宅、盛树松宅等建筑,即将修缮的有永丰街道的秀南桥、年丰人寿桥,泗泾镇的金关林宅、曹氏宅等12处不可移动文物。
老宅新生,融入现实生活
沿着中山西路一路走去,有许多值得细品细游的老宅。跨塘乘月书苑(中国旅游书店)的前身是松江区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当铺建筑——徐氏当铺,老宅结合当铺文化元素,集艺术、阅读、休闲于一体,提供展览、轻餐饮、沙龙活动等“跨界”服务;未觉书屋则改造于王氏宅,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浓厚,不借不卖只能看是其特色,五间书屋留有5名主理人各自的性格,游客可以走进这处远离尘嚣的宅子,纵享阅读的乐趣;杜氏雕花楼是宣传非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展示了松江城市发展、文化成就、市井风情、先贤名士等方面的人文历史,还有非遗互动体验等功能,给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感受体验……
“老宅不应该只是静态展示地,还是活态研究地、体验地。”在上海仓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经理周霞看来,如果仅仅是在老宅里办展览,难免会让游客觉得千篇一律。丰富的业态、可感触的实体才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真正内容。
修缮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历史建筑才是更好的文化传承。历史建筑到底有多少种打开方式?除了开发较早的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泗泾下塘古镇和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样有惊喜。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云间粮仓文博文创产业园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形成了集文博文化展览展示、文创产业开发利用于一体的综合体;在泗泾下塘古镇,由吴门琴派领衔打造的古琴文化艺术馆“松风听音”、小林漫画“等一朵花开”阅读艺术空间、茶文化研究中心和乡音茶馆“月栖华明”相继入驻蒋氏宅、丁氏宅、程氏宅,与“南村映雪”形成“风花雪月”4个网红打卡地……截至目前,松江共有30余处文物建筑在修缮后完成业态入驻并对外开放。
“历史建筑不仅要‘修起来’,更要‘活起来’。未来,我们将继续鼓励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秉持‘可进入、可触摸、可感知’原则,让文物建筑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实现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双赢。”张峰说。
文字:桂可欣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燕 张友明 贾丽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