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案例应用 >
黑水县山体崩塌零伤亡背后:提前20多分钟预警 22岁小伙救下28人
2021-10-14 13:37:04   

  10月13日,阿坝州黑水县天气转阴,街面上冷清了不少。早上8点,22岁的藏族小伙何西穿上工作服准时出门,开始了一天的巡逻。作为四川瑞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瑞通集团)茂红路MH3标项目部的安全员,他负责从黑水县城到贝尔隧道进口20多公里的安全巡查,每天早中晚三次,雷打不动。

  车辆行驶至西尔隧道口时,塌方清尾工作还在进行,看着路边被落石砸烂的板房,两周前发生的惊险一幕再次在何西脑中闪现:9月30日,这里发生了一起高位山体崩塌灾害,由于他及时发现、预警并组织撤离,在此施工的28名工人成功避险。

  清晨巡查发现异常

  藏族小伙及时疏散28人

  藏族小伙何西来自黑水县原双溜索乡,2019年入职四川瑞通集团,成为茂红路MH3标项目部的一名安全员。他的工作职责包括工地安全隐患排查、工人操作规范监督等,是施工现场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时间指向9月30日上午7点30分。何西像平常一样起床吃饭,8点左右开车从黑水县城出发,沿国道347进行安全巡逻。

  清晨的阳光透过车窗,照在身上暖暖的,可何西心里却有些紧张:9月25日晚,黑水下了一场大暴雨,多地发生山洪泥石流。但他更担心的是雨后的太阳,被雨水浸泡的山体十分脆弱,暴晒后极易发生山体垮塌。

  从小在黑水山区长大的何西,对山体的异动更加敏感。

  8点40分左右,何西巡查至西尔隧道口,发现山上有零星落石。距离隧道口约20米的地方,就是一处施工驻点。

  “石头比拳头稍大一点,落下一两块。”动静不大,却足以让何西嗅到危险的气息。他立即跑到驻地组织工人撤离,并对车辆进行交通管制。

  当时正值国庆长假前夕,过往车辆已开始增多。何西站在路边,一边大喊“往后退”,一边鸣笛警示。

  9点05分左右,大片山体突然崩塌,瞬间将西尔隧道口淹没;大量山石滚落,现场尘土飞扬,浓烟滚滚。“石头乱飞,冲击力特别强。”何西指着被砸烂的板房说,落石最远掉到了85米远的贝尔隧道口。

  9点30分,施工单位对驻地人员进行清点,共计28人,无失踪,也无人员伤亡。

  正是何西的及时预警,将这28人拉进“安全门”。

  完善预警机制

  不放过每个安全隐患

  28人成功避险,背后是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作为安全员,何西是这套机制的第一环,也是施工现场安全的“守门人”。每天早中晚,他都要对标段20多公里范围进行巡查,查看工地有无安全隐患,工人有无违规操作,是否穿戴好安全帽、反光背心……检查事项细节琐碎,却关乎安全大事。

  黑水县地处干旱半干旱河谷,山高路陡、生态脆弱。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和“8·8”九寨沟地震的叠加影响,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敏感。尤其是一到汛期,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增加了交通建设的施工风险,也让建设者的安全弦时刻紧绷。

  “这次工人能快速撤离,和我们日常培训、演练密不可分。”何西说,项目部每周开 一次安全会,每年开展一到两次应急防护演练和自然灾害演练。演练项目全体人员都要参加,涉及突发情况处置的每个环节。

  “今年4月,公司还在这里举行过应急演练,工人们都知道紧急情况下的撤离流程。”何西说。9月30日,他把险情告诉了施工驻地,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广播通知工人撤离;待工人疏散后,他又检查了每一个房间,确认每个人都已离开。全程用时不到5分钟。

  安全员把关、公司预警机制支撑、阿坝州交通运输系统的常态化排查监督,共同构筑起一道牢固的安全防护墙。

  就在事发前一天,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专门印发了《关于严格落实项目驻地安全六条措施切实抓好交通在建项目安全工作通知》,明确要求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最基层和最小工作单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13日下午,天空放晴,一场表彰仪式在黑水县茂红路MH3标项目部举行。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经研究决定,对阿坝州交通运输局、阿坝州公路管理局、黑水县交通运输局、兴蜀公司、四川瑞通集团和何西给予全省通报表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编辑:刘星辰】

X 关闭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